第一名
编号:GDZPS11817
书名:《新中式茶入门到进阶》
版别: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芸主编 崔宏春 黄丹丽 姚恒玲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18448517
定价:78.00
出版日期:202410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中式茶饮的原料、风味、制作、装饰、包装以及门店常用设备等方面,全面解读新茶饮的理论与实操技巧,可作为新中式茶饮从业人员的入门指导用书。全书从新中式茶饮的由来与发展谈起,详细介绍了基底茶叶的分类、营养、风味萃取及科学配伍,并展示茶调饮风味轮。同时,本书还介绍了新茶饮中咖啡、酒、香料等其他原料的应用形式,还囊括了新茶饮的常用工具、设备、包装、装饰等内容。调饮实操部分介绍50款经典茶调饮和 20 款创意茶调饮(包括食药同源茶调饮)的制作方法,供新茶饮从业人员和调饮爱好者学习参考。
赵芸,正高级工程师,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茶饮料茶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茶叶学会深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调饮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茶叶资源利用研究及技术应用。近十年来,主持或参加农业农村部风险评估专项、省市重大科研专项等20余项;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发表SCI收录、E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
崔宏春,女,安徽蚌埠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茶叶化学与加工研究。
第二名
编号:GDZPS11878
书名:《中国老茶浅释》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黄财标著
书号:ISBN 9787533573751
定价:128.00
出版日期:202501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对老茶多年的研究、品鉴实践与思考,试图从分类、品质、评价、贮存、品鉴与收藏等方面来建立老茶的认知架构,并初步形成一套简要的老茶体系,给读者能全面而客观地认知老茶提供借鉴,这正是撰写本书之初心。本书首次对老茶的品质类型作了归纳与定义,提出了老茶特质的内涵:“香凝气聚,陈醇润活”;创新性提出老茶的审评方法与评价体系,提出了老茶品鉴的要点、内容与流程;从老茶的维度,对“参、药、湿、霉、酸”及“水分”“年份”等核心问题作了详细诠释。
黄财标,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茶叶加工与检验工程师、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第三名
编号:GDZPS10738
书名:《茶席美学清谈》
版别: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白舒臣著
书号:ISBN 9787541165375
定价:158.00
出版日期:202212
内容简介
《茶席美学清谈》图文并茂,其分茶人风范、茶席美学、茶席设计、茶席色彩、茶席诗话、茶会六个章节,既有对茶人衣、妆、饰的基本要求,茶人应秉持的心境(平等心、敬畏心),茶席设计的功能学、礼学、美学以及色彩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来讲述茶人自我身心修炼的要义。尤其是第五章 “一席一人,一生一逢”,舒臣为项羽、卓文君、王维、陆羽、李清照、仓央嘉措、杜甫、苏轼八位古代人物撰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体传记,又为他们每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座茶席,每一茶席暗合此人性情、志趣和命运。每一茶席就是一个人生的舞合,历史的舞合。当代作家宓月老师评价“这是一本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撰写的茶道之书、人生之书、历史之书、美学之书”。不论是喜欢摄影、茶道,还是喜欢茶席设计,喜欢散文随笔,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
白舒臣,厦门人。台湾季野会心茶道大陆首批行茶师、讲师。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厦门【予舍】空间主理人。自小随父喝茶,喜史诗好文词,近十年系统师承茶花双修,发愿借一杯茶汤管中窥豹,与更多人分享古人唯美的生活智慧。
第四名
编号:GDZPS8888
书名:《凤凰单丛:精彩图文版》(中国名茶丛书)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黄瑞光 桂埔芳主编 黄柏梓 吴伟新 杨多杰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265226
定价:69.00
出版日期:202009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名茶丛书之一,全面介绍了我国乌龙茶的名品——凤凰单丛产生和传播的历史;介绍了凤凰单丛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凤凰单丛的品质特征、制造工艺、品质鉴别和冲泡技艺。本书对凤凰单丛的爱好者和凤凰单丛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书如同所介绍的名茶一样,散发着缕缕幽香,沁人心脾。通过此书,使您增进了对于凤凰单丛的了解。
黄瑞光,凤凰茶制茶大师,广东潮安县凤凰人,原汕头茶叶分公司属下潮州茶叶公司任副经理,乌龙茶加工、审评专家。1946年2月,出生于凤凰茶区的茶农家庭,父辈有高超的单丛茶制作技艺,在凤凰茶区声誉卓著,被誉为制茶“四大天王”之一;秉承父业,学有专长,在茶叶出口部门从事茶叶审评、加工业务,为提高单丛茶品质,做出重大贡献。1973年,黄瑞光毕业于潮安农校。1978年,调入茶叶出口部门凤凰茶叶收购站,1981年任茶叶收购站副站长;1982—1997年,在汕头茶叶分公司属下的潮州茶叶公司任副经理。他在农校学习和任职之前的1964—1968年,参加了潮安劳动大学茶果专业学习,全面掌握茶叶栽、制技术;1968—1970年,任凤凰茶场生产队出纳、记工员。还在1974年—1976年期间,担任生产队长、大队长、生产主任等职务。黄瑞光在深入实践中积累了事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他深入了解单丛茶的产地环境,茶树品种特性,单丛茶的加工品质,并能够根据茶叶品质高低进行技术指导,使他成为了单丛茶的加工、审评专家,从1982年起,荣任国家商业部、农业部全国名优茶评比的评委,参加两部先后在长沙、南京、福州、西安、河南信阳等地举办的评比工作。还历任广东省经委、农委、学会、茶文化部门举办的名优茶评比和“茶王赛”评委,在省内外享有声誉。黄瑞光有坚强的事业心,为人勤谨,乐于助人;1998年主动退出领导职务以后,全心全意协助地方做茶叶技术辅导,义务辅导茶农做茶和销售工作,为潮州茶叶生产,继续作出贡献。
桂埔芳,女,195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广州盈誉茶叶有限公司经理。2008年——2013年被选拔评为享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十一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贸易、质量管理工作。持续不断以茶文化为载体,促外交、促和谐、促经贸。多年来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名优茶质量评比和茶叶知识培训工作。成功组织“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润思祁红广州推介会”,将已进入上海世博联合国使馆的润思祁门红茶,在南粤大地绽放异彩。让钟情饮茶的羊城人,享用尊品皇家祁红。近年来,多次应广东省外事办邀请为英、美、意、印等多国驻穗领使馆举办“饮茶与健康”活动,外交官员们为中国茶叶的健康功效所钦佩。应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的邀请,为广东省首届婚庆主持人培训班,授课《茶与婚礼》。将中国五千年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婚礼相融和,以古朴的茶叶为媒,向年轻一代倡导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应广州电视台G4、日本福冈电视台RKB组邀请,录制“外国朋友看广州”专辑,将广州的茶食、茶趣、茶人融入2010亚运盛事。
黄柏梓先生,1939年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镇。在祖辈的影响和熏陶下,他从小就热爱茶文化,喜爱凤凰茶,并立志振兴凤凰茶。现为凤凰茶叶专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家,被誉为凤凰单丛茶的“活字典”,可以说,黄柏梓先生是当代凤凰单丛茶的泰斗。2001年被凤凰镇人民政府、茶叶协会授予“弘扬历史文化、服务名茶之乡”的嘉奖牌匾;2003年被广东省文化学会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确认为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家并出席首届茶文化研究工作表彰大会;2005年,又被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省文化学会评为“新中国60年广东茶事功勋人物60人”之一。获奖无数的黄柏梓把一生的青春和理想都献给了凤凰镇的茶业。他处处留心观察、详细记录、刻苦钻研、认真分析、综合整理。渐渐地熟悉和掌握了茶叶丛种植到制作的知识和技术,被称为“茶乡活字典”。
杨多杰,茶文化学者,新媒体“多聊茶”创始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中国名茶文化。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文化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茶文化栏目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茶文化栏目常驻嘉宾。出版作品:《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唐茶诗钞》《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吃茶趣:中国名茶录》《凤凰单丛》(合著)《北京深处》。
第五名
编号:GDZPS10943
书名:《香学三百问:第二版》
版别:三晋出版社
作者:傅京亮著
书号:ISBN 9787545718904
定价:88.00
出版日期:20190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傅京亮先生对中国香学、香文化传承以及现代用香、品鉴、功用等方面的问题,整理为问答形式,进行阐述,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同时书中配有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增加了阅读的乐趣。第二版替换了之前十个问题,替换图片20余幅。排版样式进行了新的设计。
傅京亮,出身山东莱州传统文化世家,从小就受书斋中袅袅香烟的熏蒸,陶冶于诗书经典、琴棋书画的氛围之中,养成了从人天整体研究事物的思维模式和与天地和其心的宽厚胸襟。幼年的文化生活熏陶,奠定了良好的国学根基,对儒、释、道各家文化多有涉猎。常以医武为窥知动静和合之门,书画杂学为生活趣事,而专心于香学的研究。八十年代起,专注于传统香学领域的研究及开发工作。2003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香文化专业网站《中国香文化网,专著有《中国香道》、《中国香文化》、《香学三百问》等,兼任北京慧通香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香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香学会会长,海南慧通香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师等职。近几年主要从事于香文化的传播和香学人才的培养。
第六名
编号:GDZPS6012
书名:《中国六堡茶》
版别: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庆中著
书号:ISBN 9787504670458
定价:351.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更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内容外,更将六堡茶有别于其他茶的核心特点提了出来——“体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商的运作,名茶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慢慢的茶人们在追逐茶味之浓酷鲜爽、茶香之高扬奇异、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之外,更多的开始关心“体感”,六堡茶正是一种在品茶静心之际,让你观照内在的茶。六堡茶是平和而质朴的,从口感回归体感,你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彭庆中,字炫皓,号三口居士、一茶山人,广西苍梧人,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梧州日报社,并任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十数载遍访茶区,会友论道,深得六堡茶品鉴之妙。
第七名
编号:GDZPS11892
书名:《茶艺:第五版》(“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版别: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学富 杨贵斌主编 柳延峥 李捷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65454929
定价:49.80
出版日期:202501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知识范围和基本技能要求编写,分为茶文化基础知识、茶叶的选择、品茗用水的选择、茶具的选择、品茗环境、茶艺实践、名茶认赏七章内容,集茶艺师标准的系统性,茶学、茶史、茶文化、茶叶审评、茶艺的知识性,茶文学、名茶、茶具、名水认赏的趣味性,六大基本茶艺实践技术的艺术性于一体,对于普及茶文化和茶艺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杨学富,满族,吉林省白城市人,九江学院教授,江西省教育厅中青年骨 ,九江学院茶文化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江西省职业技能综合评审员,九江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主编“十三五”职业教育 规划教材《茶艺》,在《中国茶叶》《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等杂志上发表茶叶专业论文10多篇;创新提出“庐山特色茶文化体系”“九江茶码水道地位”“九江万里茶路起点和重要中转枢纽”“禅茶文化发源于九江”“ 早机械制茶源于九江”等论证,填补了中国茶文化的空白;开发手制红茶、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龙须茶、陆羽茶饼等古法加工特色茶类,传授、带动、指导九江茶企和广东茶企制作红茶和白茶。
柳延峥教授,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的院长,同时担任会计学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会计协会的会员以及九江市金融协会的常务理事。在学术与教育领域,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教学能力,领导着会计学院的行政工作,承担着本科班的重要课程教学。她致力于构建现代会计实验室,使之被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专业则成为了省级示范专业。在职业发展上,柳教授在1998年至2006年间,被江西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西省高等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并于2000—2002年,经总后军需部工厂管理局认可,成为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李捷,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为茶艺、茶叶产业经济;高级茶艺师、中级评茶员、茶艺考评员、中国茶叶学会会员、九江市茶叶(流通)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茶艺》一书。
第八名
编号:GDZPS7480
书名:《广东普洱》(彩色印刷版)
版别:中国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成 桂埔芳著
书号:ISBN 9789889824372
定价:32.00
出版日期:200609
内容简介
从1957年第一块广东普洱茶饼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茶人的故去,广东最早开始研制普洱熟茶技术的那段历史也日益湮没在时光深处,越来越少人知道广东茶人曾经创造的现代普洱茶史。2005、2006年间,普洱茶市场大热,关于普洱茶的各种信息骤然增多,其中一些说法引起了80岁的老茶人张成的注意。比如提到普洱茶时只知道云南,而当时国内市场对芳村茶叶市场也有一个误解,说芳村市场有很多假货、劣货。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张成找来曾经的同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担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品质检验工作的桂埔芳,两人决定合作写一本关于广东普洱茶的书。
“张老觉得要为广东人争口气,他亲身经历了广东普洱茶那段历史。他断断续续看到的信息,觉得很多东西被人误解了,后人不知道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有历史责任要把它保存、传承下来。当时张老有严重哮喘,足不出户,他就经常发短信给我,有时晚上想起一段就发一段,第二天我再把他发来的内容录入电脑里。”回忆起当时著书的情形,桂埔芳还很为老人的精神感动。2006年,由张成口述,桂埔芳整理的《广东普洱》出版了。这本只有49页的薄薄的册子,填补了现代普洱茶历史中空白的一段。在张成老人已经故去的今天,桂埔芳带着这本书,接受了信息时报的专访。根据张成老人的介绍,传统的原料普洱茶有三千年历史,但只能作为原料不宜直接饮用,而广东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只有百年,而且其创始可谓歪打正着。广东普洱茶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身是由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晒青毛茶演变而来。云南最初并没有做熟茶的概念,广州十三行是**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云南的生茶、散茶都往广州运过来。当时由云南到广州,交通极为不便,茶叶用骡马驮运,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以上。长途跋涉,日晒雨淋,温湿交加,茶叶抵达广州后 往往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陈化变质,生茶的刺激感、涩感却发生了转化。这样的茶推出市场后,颇受消费者欢迎,引起了茶商的兴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省港澳的茶商都是紧密相关的,广州茶商在港澳开分店、分号,港澳茶商也会在广州开分店、分号,通常都是家族式经营。那时港澳销售的普洱茶都在广州、珠三角加工后供应。后来这条线被切断后,港澳茶商购进青毛茶原料就地加工,但港澳之地寸土寸金,受场地狭窄、人工昂贵的限制,无法大批生产。1953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茶叶属于统购包销的商品,全国仅有广东、福建、上海有出口经营权。因港澳茶商对普洱熟茶有出口订单的需求,1955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三人普洱茶攻关小组,开始着手进行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的研制。距离现在芳村茶贸市场仅一箭之遥的大冲口加工厂,就是当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加工普洱茶的原始基地,也是普洱熟茶生产工艺化开始的地方。
根据张成老人的回忆,广东普洱茶加工技术的研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原来普洱茶的加工是分散在民间茶商之间,以作坊式的小手工业形式操作,各自为政,互不外传。加上当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间茶商或因心存疑虑,怕做坏茶难负责任,不予合作。张成和同事们的技术攻坚只能边做边摸索。“加工普洱茶涉及水温、湿度和温度,关键工序是渥堆。广州高温潮湿,通风设备最重要。渥堆到四五十摄氏度时必须散开,否则会把茶叶烧坏。当时的车间不够用。1957年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一批普洱茶发酵急需摊晾,原来准备的场地因漏雨潮湿无法使用,趁着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春季交易会闭幕撤场的空隙,将这批茶叶装运到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茶叶下面垫竹席,四周用大马力风扇吹晾。”桂埔芳转述老人的记忆。攻坚两年后获得成功,这种技术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做出开拓性贡献。第一块广东普洱饼茶1959年面世了,张成老人一直保留着这块饼茶。经过加工后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甜,特别适合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深受欢迎。《广东普洱》提供了一些当年出口的数据,普洱茶的实际出口是从1957年开始的,到1983年跃升到居各种出口茶类的首位。除了出口,广东普洱茶在七八十年代也深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老一辈广州人认为,广东气候湿热,普洱茶由于其加工工艺后发酵的特性,茶性平和,适合广东人的体质,特别是老年人,所以有“寿星茶”、“伯公茶”之称。
桂埔芳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如今她是广州盈誉茶叶公司的高级评茶师,一直没有脱离茶业。在她的记忆中,50年代到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广东普洱茶加工工期长,从润水、渥堆到后发酵适度,摊晾,一般需时一个多月到两个月。当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两个茶厂,第一个茶厂在工业大道,以加工出口红茶和绿茶为主,第二个茶厂在东晓海印市场附近,是专为普洱茶加工、分筛、整形、拼配的第二茶厂。“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高潮,那时候我们省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比如肇庆、四会等,各地县市都在做普洱茶,尤其是肇庆搞发水很好,因为发水茶需要场地,他们那边有防空洞。二厂存放空间不够还把东晓公园下面的人防工程作为茶叶寄存的仓库。当时我是做品质检验的,经常要下厂,要跑防空洞,看到茶叶一堆一堆的。防空洞里比较阴潮,但湿度不够的时我们还要用麻袋盖上去,然后喷水。”桂埔芳回忆道。广东普洱茶早期的原料都来自云南,在50年代研制成功后,70年代,包括昆明茶厂在内的多个云南茶厂便派了专人过来广东取经学习,将技术带回云南,后来还以现代化设备加以提升。不过到了80年代,广东的技术也不轻易外传了。桂埔芳分析,广东普洱茶技术后期不再外传,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从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都属于广东独家经营,后来由于市场发展需要,原料由广东、广西、云南扩充到海南、四川、越南等。1974年,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权下放到省,更多省份有普洱茶出口。80年代后,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当时一些产茶大省出于本位考虑,阻止茶叶外流,影响了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因为商情所需,广东也开始对自己的普洱茶加工技术有了保护意识。此外,普洱茶菌类发酵会滋生一种螨虫,杀螨的技术是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合作研发的,当时普洱茶整个工艺流程包括杀螨,都属于广东的专利,不便公开。还有一个原因与出口有关。普洱茶这种菌类发酵属于有益菌,但因为茶类是食用的,有些国家首先要求几个理化指标。“按照正常程序的话,普洱茶的理化指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还是会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家要求用不同的工艺来操作。”桂埔芳解释。1984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了全省普洱茶加工现场会议,整理收集了有关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操作规程,茶机制造,仓存储旧,生化研究,防虫除螨等论文12篇,这是自有商品普洱茶以来的第一本文献,受当年客观条件所限,一直未对外发表。桂埔芳在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期间都没有看过这套文献,直到2006年她写作《广东普洱》时,曾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出口部科长的徐福祥老人把这套文献交给她保管,她才得见。如今她好好地保留着它们。
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
桂埔芳,女,195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广州盈誉茶叶有限公司经理。2008年——2013年被选拔评为享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十一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贸易、质量管理工作。持续不断以茶文化为载体,促外交、促和谐、促经贸。多年来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名优茶质量评比和茶叶知识培训工作。成功组织“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润思祁红广州推介会”,将已进入上海世博联合国使馆的润思祁门红茶,在南粤大地绽放异彩。让钟情饮茶的羊城人,享用尊品皇家祁红。近年来,多次应广东省外事办邀请为英、美、意、印等多国驻穗领使馆举办“饮茶与健康”活动,外交官员们为中国茶叶的健康功效所钦佩。应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的邀请,为广东省首届婚庆主持人培训班,授课《茶与婚礼》。将中国五千年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婚礼相融和,以古朴的茶叶为媒,向年轻一代倡导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应广州电视台G4、日本福冈电视台RKB组邀请,录制“外国朋友看广州”专辑,将广州的茶食、茶趣、茶人融入2010亚运盛事。
第九名
编号:GDZPS3482
书名:《中国茶医学研究大全》(全套六册)
版别: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董建文主编
书号:ISBN 9789881944788
定价:116.00
出版日期:201012
内容简介
由“中国茶医学第一人”董建文教授主编的《中国茶医学研究大全》系列丛书由“中国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丛书凝聚了我国茶医学领域最新科研理论和科研成果,是对我国茶医学研究发展最全面的总结。该书的出版代表着中国茶医学研究迈入新的时代。国际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特聘董建文教授为茶色素研究首席科学家;同时,董建文教授还被“中国茶医学研究院” 聘任为名誉院长、专家组组长;“中国茶医学应用推广促进会”也聘任董建文教授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医学研究大全》从茶的起源、茶文化、茶与中药学、茶的研究进展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立体、详细揭示了茶医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最新科研成果、茶中的药用精华物质——茶色素,进行了充分的医学论证和解析。通过大量的临床科研数据,论证了茶色素调节血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促纤溶、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浆内皮素、增强免疫力、抑制肿瘤等主要的药效作用。详细介绍了茶色素在治疗高脂血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原病、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小分子、水溶性、强吸收、穿透血脑屏障、逆转动脉硬化斑块、多靶点起效、标本兼治、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董建文教授多年来潜心于对祖国茶医学的研究,他最早提出了“茶医学”的概念,创建了茶医学领域。从立论、研究、到学术体系的完整建立,董建文教授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得到了医学科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茶医学第一人”,曾数次代表国家参加国内外茶医学学术报告会。董建文教授作为国家重点工程【1035工程项目】茶色素研究课题的主要专家,对茶色素的提取及临床应用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会同参与茶色素研究的28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武警部队共2000多个医疗与科研单位、2万名医药卫生人员,共同协作,获得了20万例科研临床资料。主持参与召开省级研讨会17次,全国研讨会3次,国际研讨会1次。1997年,“茶色素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来自“茶色素”全国临床科研一线的3000多名高级医药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大会。作为全国临床协作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1035工程项目】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学术部主任,董建文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茶色素的医学效应评价》的主旨学术报告,代表【1035工程项目】茶色素研究专家组,向全世界公布了600余万组茶色素临床科研数据和结论。其论证数据于2001年4月11日被国家科委认定,并最终被确定为茶色素的国内、国际标准。1998年,“茶色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珠海、香港、澳门举行。董建文教授代表中国茶色素学术界,在大会上介绍了我国在茶色素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赢得国际同行的一致称赞,进一步确定了我国茶色素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全书共分6册:《中国茶医学研究进展》、《茶色素药理及药效》、《茶色素降血脂研究》、《茶色素防治心血管病研究》、《茶色素防治脑血管病研究》、《茶色素抗肿瘤研究》,共计70余万字,是茶医学领域最深入、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最权威的论著,代表着当今世界茶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董建文教授主编的《中国茶医学》、《茶色素与健康》、《中国茶色素临床科研成果专辑》等茶医学科专著,开创了中国茶医学系统性理论研究的先河。近期出版的《中国茶医学研究大全》(全套共六册)系列丛书,是当今世界对茶色素研究最深入、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论著,为世界茶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董建文教授表示,今后将立足于国际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茶医学研究院茶色素研究项目的平台,加强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联合国内茶色素研究专家,继续深入开展茶色素的科研工作,大力推进以“黄精茶色素”为代表的复方茶色素制剂的应用推广工作,同时在茶色素提高免疫、抗肿瘤、治疗肝病、治疗胃病等方面推出更多的复方茶色素优质产品,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中国茶医学研究大全》的出版,将促进中国茶医学研究课题的拓展和交流,进一步推动世界茶医学研究的发展。丛书中通俗易懂的论述,能够让读者全面地了解茶文化、茶的药用价值、茶医学最新科研成果,改变陈旧的健康意识,树立全新的健康理念,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董建文,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卫IV项目)学术部主任,国家(1035工程项目)学术部主任,美国中华医学研究院院士,国际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茶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专家组组长,中国茶医学应用推广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1934年生于北京,曾参加抗美援朝,1959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先后任职于天津医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浒病学研究所、全国临床科研协作中心等单位。数十年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专著、译著400余万字,其中《医学教育手册》、《人体形态学》等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多年来潜心于对祖国茶医学的研究,最早提出了“茶医学”的概念,创建了茶医学领域,从立论、研究、到学术体系的完整建立,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茶医学第一人”,曾数次代表国家参加国内外茶医学学术会议。主编的《中国茶医学》、《茶色素与健康》、《中国茶色素临床科研成果专辑》等茶医学科研专著,开创了中国茶医学系统性理论研究的先河;本次出版的《中国茶医学研究大全》系列丛书,为世界茶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在茶医学领域突出的成就,被收入《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科技精英大辞典》。
第十名
编号:GDZPS0118
书名:《世界红茶的始祖: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邹新球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108295
定价:22.00
出版日期:200605
内容简介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现存史料和茶史界关于茶类起源的文章(对古代茶史资料依据的主要是《中国茶文化经典》和《中国茶经》及其他一些比较可靠严肃的茶史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对正山小红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途径、流通路线、名称变化、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红茶文化的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中不乏一些关于红茶历史的独到见解,这对学习研究茶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得力的参考书。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最早出现的红茶——正山小种产生和传播的有中国历史,以及它对世界红茶文化形成的影响;介绍了正山小种产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正山小种红茶的制造工艺、品质特征、品质化学特征和冲泡的技艺。本书对红茶爱好者和红茶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邹新球,1949年生,毕业于福建林业学院,林业高级工程师。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并列第十名
编号:GDZPS0115
书名:《凤凰单枞》(中国名茶丛书)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黄瑞光 黄柏梓 吴伟新著
书号:ISBN 9787109108752
定价:22.00
出版日期:200606
内容简介
跟随茶界大师一起吃茶、品茶,学习茶文化。《凤凰单枞》全面介绍了我国乌龙茶的名品——凤凰单枞产生和传播的历史;介绍了凤凰单枞产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区域分布、茶树的株系及其品质特征,及凤凰单枞的品质特征、制造工艺、品质鉴别和冲泡技艺。 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乌龙茶的名品产生和传播历史;介绍了凤凰单枞的品质特征、制造工艺、品质鉴别和冲泡技艺……该书对凤凰单枞的爱好者和凤凰单枞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黄瑞光,男,高级评茶师。1946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镇虎头村。1964年就读广东潮安县劳动大学、潮安县农校茶果专业。1978年进入潮州市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茶叶审评员、公司业务经理。出版有多篇茶叶文章刊登于《中国历史名茶研究选编》、江西《受精考古》、上海《半月刊》、《福建茶文化》杂志及印度出版并世界发行的茶叶专刊。曾受邀到泰国、日本等多国考察。1978年开始担负起广东省地方茶叶加工制作培训班老师,培养学生一万人次以上。
黄柏梓,男,1939年生,广东省潮安县人,广东省茶文化专家。1959年起从事潮州民间艺术和茶文化研究、宣传工作。1996年至今担任凤凰茶叶专业协会秘书长。中国科协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潮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2003年出版专著《中国凤凰茶》。2004年撰写的《凤凰单枞茶四季飘香》和《为了名茶的芳香》,分别在有关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近十年来,先后撰写、出版《(凤凰地论>注释》和《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凤凰镇掠影》画册。还连续协助凤凰镇举办八届名茶评比会和几十次茶叶知识讲座。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