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销售排行>详细信息

2016年4月1日至30日茶文化产品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1754

书名:《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修订版)

版别:云南美术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80695–661–8

作者:詹英佩著

定价:75.00

出版日期:201202

内容简介

    本书精确地绘出了古六大茶山古茶园、茶马古道、文物古迹分布图,是一本学风严谨的科学著作。本书对研究普洱茶古茶山历史,弘扬普洱茶文化,振兴古茶山茶产业,具有重大的科学文化价值。

  詹英佩,一个貌似柔弱的昆明女子,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现为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

  清瘦中透着钢毅,目光坚定而执着,语速稍快但清晰有力,不时有力地挥舞着的手,就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弱女子,凭着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对普洱茶和古茶山人民的热爱,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

  古六大茶山在历史上曾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和贡茶的采办地,书写过普洱茶最为辉煌的历史,因抗战爆发辉煌了几百年的六大茶山茶业衰退,许多重要的史料和史实被掩藏在深山中。为了收集、整理、发掘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文化,寻找明、清时期的古茶园、古村落、古茶庄。詹英佩五年来先后11次走访古茶山,在高山密林中只身徒步行程千余公里,寻访过50多个村寨、100多位老人,拍摄了2000多张六大茶山古茶庄,古茶园、茶马古道、文物古迹留存情况和知情人的照片。为了寻找古茶庄后裔,还赴石屏、元江、江川、思茅、勐海、勐腊等地寻访他们的后人。

  为了考证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她自费去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看贡茶实物,还去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史料。

  为了宣传古六大茶山,几年来在八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20多篇近5万字的文章介绍古六大茶山的历 史与现状,向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呼吁关注六大茶山的历史、文化和古茶园的抢救和开发,并为六大茶山的茶农增收做过大量牵线、搭桥、产品促推工作。

  2003年以前,当古六大茶山的茶叶还处于难销状况时,她为茶山的茶农做过大量牵线搭桥的产品促推工作,帮助不少茶农走上富裕之路。

  2005年初为了配合中国云南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她依据自己多年考察的实况,绘制出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示意图,将古六大茶山、古茶园、茶马古道、老茶庄及文物古迹分布情况在图上做了详细介绍,此图在报纸上刊登、在网上公布后,倍受好评,引起中外人士对古六大茶山各方面情况的关注,为宣传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推动古茶山的旅游起了极大作用。

  2005年3月为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了近百幅介绍古茶山历史文化的照片作展览,使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更深刻地了解到云南的茶历史茶文化。

2005年4月在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上获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提名奖。

  为了支持普洱茶的宣传活动,2005年8月随首届驮茶进京的大马帮行走了12天,翻越了秦岭,向川陕人民宣传介绍普洱茶。

  这样一个弱女子,对普洱茶古茶山文化的研究发掘是如此的深入细微,不仅自费考察、收集史料,绘制古茶山地图,捐出百幅珍贵照片,还最终完成了订正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庄史实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书。

  詹英佩曾自豪地这样说,“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说起普洱茶,人们便会说到云南,普洱茶让我云南人脸上有光。作为云南人的我,钟爱着普洱茶,情系普洱茶,我用了五年的时间,10多次走进普洱茶的故乡——古六大茶山,我用双脚去丈量这块土地,用心去感受这块土地,为的就是能为介绍普洱茶、宣传普洱茶做点事、尽点力;同时也为普洱茶的奠基人、开拓者们留点文字,前者是我的荣幸,后者是我的心愿。”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现已出版发行,是一本朴实无华的好书。

 


第二名

编号:GDZPS0132

书名:《品茶图鉴》

版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书号:ISBN 7–5057–2247–6

作者:陈宗懋  俞永明  梁国彪  周智修著(台)

定价:56.00

出版日期:200609

内容简介

214种茶叶、茶汤、叶底原色图片。提升您的生活品质,促进您的身心健康。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华民族最早发现、栽培、加工和品饮茶叶。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茶不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生活文化中精致风雅的一部分。

“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会友,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更是中华民族家庭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如今,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饮茶,茶已经遍及全世界,尽管饮茶习俗各国情和文化特征而有所差异,但源自中华。

在漫长的历史中,茶由药用变为饮用,由粗放煎饮发展为细斟慢啜的品饮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茶的研究由茶叶的外观深入到茶叶的内质,从单纯味觉的享受发展为内含成分的利用。茶的魅力长盛不衰。当跨入一个新世纪时,让我们追溯历史,综观几千年中华茶业的发展的历程;放眼现代,浏览丰富多彩的中华茶类和品饮方式。

 


第三名

编号:GDZPS3181

书名:《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

版别: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陈宗懋 杨亚军主编

书号:ISBN 978-7-80740-664-8/S•69

定价:168.00

出版日期:201110

内容简介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茶学百科全书,首版至今,累计印数超过100,000册。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国家农业部茶产业首席科学家杨亚军领衔集全国数十位茶学专家权威进行全面修订,历史三年,修订篇幅超过40%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更权威!

    《中国茶经》是茶叶领域总结前人成果和近代茶科学、茶文化学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自1992年问世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与推崇。由于该书涵盖了茶的起源、茶性、茶类、茶技等茶学的多个领域,同时也包括了茶史、茶饮、茶诗、茶画、茶歌、茶舞、茶事典故等茶文化学的多项内容;它既属自然科学,又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同时在编写方法上采用既有基础理论方面的新进展,也重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因而实用价值较高,它不仅适于茶叶专业人员阅读,对历史文化工作和研究者也有参考价值。至今《中国茶经》已续印二十多次,发行近十万册,读者面之广为茶叶专业书籍中所鲜见。为此,《中国茶经》在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诸多奖项。

    尽管《中国茶经》获得诸多的荣誉和奖励,但毕竟已出版了近20个年头。现代茶叶科技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大量涌现,茶叶新产品日新月异,原版《中国茶经》亟待增补新内容。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上海文化出版社经过共同努力,对1992年版《中国茶经》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

    新版重点充实了茶叶新产品,无公害有机茶的栽培、设施农业和茶叶质量安全与检测;强化了茶文化内容,增补了茶叶经济篇;并对茶史、茶具等有关章节作了更正和调整,使内容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由于内容的扩充,全书字数增加了30%以上。希望通过再版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并对我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甚至茶叶的品饮习俗等等,莫不源于我国。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的先人还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当推唐代陆羽的《茶经》,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轶闻逸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茶业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的茶业茶学,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茶叶品类之多,采制之精,生产、管理以及茶的利用开发之科学,还是茶文化内容之丰富,都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凡此种种,都需要科学的总结,需要这些上升到理论的总结反过来给实践以指导,从而推动茶业茶学的进一步发展。近40年来,虽然也有大批茶学著作和论文问世,但大多只涉及茶学的某一个方面和领域,很需要有一本全面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反映当代我国茶业茶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大型茶学专著。

    为此,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89年筹备出版《中国茶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同年成立了“中国茶经编辑委员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宗懋教授任主编,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程启坤教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俞永明教授,上海文化出版社文化生活读物编辑室主任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组织了全国茶学界、医学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50余人撰稿,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研究有成,为使本书体现当代我国茶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提供了保证。书稿于1990年底分别撰写完成,1991年初进入编辑工作阶段,至出版历时三年。

    本书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及附录七部分,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茶叶界以及其他各界许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本书出版之际,谨致以衷心的感谢。书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陈宗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亚军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第四名

编号:GDZPS0655

书名:《茶黄素的功效》(二十一世纪健康新发现)

版别: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赵剑 周睿 陈虎 金蓓文编著

书号:ISBN 978–7–5428–4330–2/R·341

定价:12.00

出版日期:200701

内容提要

茶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品,而茶与健康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从茶叶中萃取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茶叶软黄金——茶黄素,已成为可能。本书详细地阐述了茶黄素的新用途及其对人体疾病的独到的预防和治疗功能等内容,并对近年来茶黄素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总结。

 


第五名

编号:GDZPS5757

书名:《宋代茶词探胜》

版别: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精耕 袁春梅著

书号:ISBN 978-7-210-07872-2

定价:29.80

出版日期:201509

内容简介

《宋代茶词探胜》 为了全面展示宋代人的荼文化内涵,本书对《全宋词》的咏茶词和涉茶词逐一辑录,按年代先后排序。每首词作者均先列词作,再作注翻释,核心是对词进行鉴赏的部分,领略到宋代文人饮茶填词的雅趣以及宋代茶文化在宋词中的独特表现。

李精耕(1967—)男,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1993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并于2008年6月获上海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自硕士毕业以来,一直在南昌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和硕士点负责人,兼任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自2005年始,主要致力于宋明两代江西作家及文学的研究。作为重要成员之一,参与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汤显祖诗学研究》和《秦汉至清代碑帖文学研究》。主持并完成省级项目多项,如全国古籍整理项目《<周礼释文回答>点校》、省社科规划项目《明代江西作家地域性研究》和《明代江西状元作家群体研究》、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周必大研究》、《唐宋茶诗中的江西茶文化文献的梳理与研究》(赣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等。出版了学术专著一部,在中文核心以上刊物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十余篇。

袁春梅(1991—)女,年出生,江西宜春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诗词学研究。

 


第六名

编号:GDZPS4523

书名:《武夷岩茶名丛录》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罗盛财著

书号:ISBN 978-7-5335-4264-1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1306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收集并繁殖的1178份名丛单丛的无性系后代群体中,经性状或品质鉴定,筛选了70份主要名丛。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也为人们认识武夷名丛,研究和利用名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是广大爱好武夷茶、关心武夷茶的人们的有益读物。

    罗盛财,福建省古田县人,1944年4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南平农业学校农作物栽培专业,高级农艺师。曾任武夷山市(原崇安县)综合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场长、武夷山农委副主任、农业局局长、书记。一生喜爱农学,尤喜水稻和茶叶遗传育种,于1980年起,先后3次组织课题组,主持开展武夷岩茶名丛和单丛茶树资源的惧保护整理工作,分别建立了九龙窠名丛圃和霞宾岩茶树种质资源圃,共收集保护名丛和单丛资源计1178份并建立了相应的无性系。长期坚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第七名

编号:GDZPS1811

书名:《中国茶文化》

版别:中国书店

书号:ISBN 7–80568–538–X/G•40

作者:王玲著

定价:30.00

出版日期:199712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概况:唐人陆羽的《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元明清三代茶文化的曲折发展;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国茶艺(上)——艺茶、论水、中国茶艺(下)茶器、烹制、品饮与品茗意境、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老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及道家所作贡献、佛教中国化及其在茶文化中的作用;茶文化与民族人民生活:民间茶艺古道撷英、从民俗学角度看民间饮茶习俗的思想内含、区域文化与茶馆文明、北京人与茶馆、边疆民族茶文化;茶与相关文化:茶与诗、茶画、茶书法、茶的谣谚、传说与茶歌、茶舞、茶戏剧;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茶在东方的传播与亚洲茶文化圈、日本茶道、朝鲜茶礼与中、日、朝茶文化之比较、中国茶现西方的传播与欧美非饮茶习俗。

 


第八名

编号:GDZPS3825

书名:《名门双妹:金针梅、金骏眉》(中国名茶丛书)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徐庆生 祖帅著  骆少君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16987-6

定价:22.00

出版日期:201208

内容简介

    倘若通过《中国名茶丛书》,使您增进了对于所介绍的中国名茶的了解,编者也就聊以自慰了。中国名茶源远流长,文化蕴涵博大精深,尽管编者殚精竭虑,也难免挂一漏万,本丛书倘有不足,敬请方家赐教指正。

  本书既介绍了有关该茶的生长条件、加工技术、品质特征、品饮方法等技术内容,也有其发展历史、人文环境、典故传说等传统文化知识。《中国名茶丛书•名门双姝:金针梅、金骏眉》如同所介绍的名茶一样,都散发着缕缕幽香,沁人心脾。

徐庆生,男,1964年7月生,江西广丰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国家评茶师、厦门茶叶学会副会长、厦门百人评茶团团长。长期从事基层工作,曾任邵武市沿山镇党委书记,中共武夷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对农村经济和茶文化颇有研究,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400余篇,公开出版有《走进三农》、《中国名茶——金针梅》、《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茶叶对外贸易实务》等书。现任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第九名

编号:GDZPS0134

书名:《悠悠普洱茶》

版别:中国市场出版社

书号:ISBN 7–80155–933–9/TS•4

作者:宏湖编著

定价:29.80

出版日期:200511

内容简介

上下五千年,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世界的一大瑰宝。而中国的茶文化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普洱茶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传统名茶。

    中华古国是伟大的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疆域辽阔,而且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茶成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各民族的效沟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缔造了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其中,茶文化就是绽放于华夏大地的一朵奇葩。

    千百年来,普洱茶之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就是因其具有醇和、温润、甘甜、香纯的优质品质。同时,普洱茶所具有的保健功能更是消费者看重的原因之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喝茶,特别是会喝好茶是一种福气。其实要会喝茶,必须先会泡茶。

  普洱茶本只是普通的日常饮品,其新茶相对于陈茶仅是口感略有差异,并非不可饮。事实上,由于新普洱茶营养丰富,云南茶区的绝大多数茶农都喜欢饮用新茶,而媒体公布的各种普洱茶功效检测报告也大多是基于对新鲜茶品的检验。可见,普洱茶的真正价值并非单纯以价格来体现,愈老不能代表愈好,愈贵也不能代表真实价值愈高。

   真正的品茗者应该认识到:品饮陈普洱茶是味觉上的享受,品饮新普洱茶则是健康的追求。如果能够多买新茶,藏少量旧茶,两者互相交替饮用,则既有利于健康,也有利于普洱茶的发展。

 


第十名

编号:GDZPS0144

书名:《走出茶马古道的普洱茶》

版别:中国市场出版社

书号:ISBN 7–5092–0103–9/TS•10

作者:南国嘉木编著

定价:29.80

出版日期:200610

内容简介

您可以想像:当亚热带雨林的大叶茶被制成各种形制的茶,让马帮驮着走向缅甸、印度,走向中国的西藏和内地。在这缓缓马队的行进中,马锅头的吆喝声、马帮的铃声、蹄声,伴随着水声、风声,以及野兽的吼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旅程?而阳光、水分、自然之气,使来自云南的茶在长年累月的运输过程中,被[多次不规则发酵],于是一种伟大的发明诞生了,普洱茶成为了后发酵茶,这是茶叶工艺制作上的一次革命。这种制作工艺让我们体味到了[越陈越香]的另类茶——普洱茶。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中国区26个茶文化产品销售点的销售量

茶书网中国区总部: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联络处: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