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 编号:GDZPS9268 书名:《茶健康学》(“茶叶审评与营销专业”系列教材) 版别: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金科主编 书号:ISBN 9787304079048 定价:26.00 出版日期:202012 内容简介 本编写级系统总结了茶保健成分、茶保健机制、茶保健功效、茶保健疗方、饮茶与养生等茶保健养生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数据资料,编写成《茶健康学》。近年来,茶产业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得到了新的提升。面对蓬勃发展的茶产业,提高 其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茶产业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系列丛书完善了茶学科在评审与营销领域的基本架构,对广大茶产业从业者的茶产业经营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素质能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 对茶学爱好者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林金科,男,汉族,福建德化人,1988年3月入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农学博士,在职研究生学历,茶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院长。2005年3月---2008年4月为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基因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二名 编号:GDZPS11817 书名:《新中式茶入门到进阶》 版别: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芸主编 崔宏春 黄丹丽 姚恒玲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18448517 定价:78.00 出版日期:202410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中式茶饮的原料、风味、制作、装饰、包装以及门店常用设备等方面,全面解读新茶饮的理论与实操技巧,可作为新中式茶饮从业人员的入门指导用书。全书从新中式茶饮的由来与发展谈起,详细介绍了基底茶叶的分类、营养、风味萃取及科学配伍,并展示茶调饮风味轮。同时,本书还介绍了新茶饮中咖啡、酒、香料等其他原料的应用形式,还囊括了新茶饮的常用工具、设备、包装、装饰等内容。调饮实操部分介绍50款经典茶调饮和 20 款创意茶调饮(包括食药同源茶调饮)的制作方法,供新茶饮从业人员和调饮爱好者学习参考。 赵芸,正高级工程师,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茶饮料茶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茶叶学会深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调饮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茶叶资源利用研究及技术应用。近十年来,主持或参加农业农村部风险评估专项、省市重大科研专项等20余项;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发表SCI收录、E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 崔宏春,女,安徽蚌埠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茶叶化学与加工研究。

第三名 编号:GDZPS8941 书名:《茶之三味:茶经茶谱茶疏+大观茶论煮泉小品茗史+续茶经(上下)》(全4册) 版别:中华书局 作者:陆羽撰 赵佶撰 朱权撰 田艺蘅撰 许次纾撰 万邦宁撰 陆廷灿编撰 书号:ISBN 9787101148404 定价:78.00 出版日期:202011 内容简介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书中之“圣经”。它对唐代及其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功效、栽培、煎煮等做了详细阐释,书中所提倡的“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将饮茶与人的品性修养联系起来,赋予茶浓厚的文化气息。《茶经》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和审美行为,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开创了中国茶道之先河,陆羽也因此被尊为“茶圣”。如果说宋代的“点茶”代表的是茶艺品鉴的精致奢华,明朝朱权则是清饮风气的倡导者,在其《茶谱》中,细分品茶、收茶、茶炉等十六则,使烹茶程式和器具选择等大为精简。由于朱权的提倡和实践,促成了瀹饮法(即以沸水冲泡茶叶)的普及。明朝许次纾所撰《茶疏》,在采摘、收贮、烹点之法上论述颇详,清人厉鹗评价其“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茶文化在宋代形成另一个高峰,这与宋徽宗赵佶的痴迷密切相关。赵佶所撰《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茶团的产地、采制、烹试和斗茶风尚等都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将点茶过程描述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好茶须配好水,明朝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从水质选择、火候掌握等方面论述水对茶的重要性。好茶还须有好故事相伴,明朝万邦宁的《茗史》专记茶人轶事,看苏舜元和蔡襄斗茶,遥想古人风采;读陶穀自大被嘲,亦可会心一笑。清朝陆廷灿《续茶经》收集了清代以前几乎所有茶书的资料,依照《茶经》体例分类汇编,并新增茶诗及茶具图版等,可说集茶书之大成。读以上几种茶书,可窥我国茶文化之全貌。 《茶之三味》由《茶经 茶谱 茶疏》《大观茶论 煮泉小品 茗史》《续茶经》(上)《续茶经》(下)四种组成。《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被称为“茶书中的圣经”。该书对唐代和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及栽培、采制、煎煮和饮用的知识技术都做了阐释。《茶谱》详细介绍采茶、制茶、烹试之法等。《茶疏》是明代茶文化的集成之作,详尽而务实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续茶经》按《茶经》体例编撰而成,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大观茶论》详细介绍了宋代的主流茶道艺,在古代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煮泉小品》从水质选择、火候掌握等方面论述水对茶的重要性。《茗史》杂采古今茗事,生动有趣。通过《茶之三味》,可以阅茶史、赏茶艺、悟茶道,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陆羽,字鸿渐。唐朝人。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茶经》也被称为茶的圣经。 朱权,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封大宁王,又称宁献王。所著《茶谱》重视茶的自然天性,将清虚的道家思想贯穿于茶道。 许次纾,字然明,号南华。明朝人。所著《茶疏》为明朝茶文化之集成之作。 赵佶,号宣和主人。宋朝皇帝。所著《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田艺蘅,字子艺。明朝人。《煮泉小品》所记的各种泉水、井水,多为作者亲尝,对水的点评涉猎宽泛,对水质的成因也有自己的考察。 万邦宁,字惟咸,自号须头陀。明朝人。《茗史》不载焙造、煎试诸法,惟杂采古今茗事,多从类书中撮录而成。 陆廷灿,字秋昭,自号幔亭。清朝人。其所著《续茶经》是继陆羽《茶经》之后资料最丰富、最具系统性的茶书。

第四名 编号:GDZPS12219 书名:《茶物语:中国茶业风云录》 版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杨多杰著 书号:ISBN 9787807685289 定价:68.00 出版日期:202509 内容简介 不会说相声的历史文献硕士不是好茶人 收听量100万+的人气茶课“多聊茶”创始人、知名茶文化学者杨多杰又一力作,两年加印十余次的《吃茶趣》姊妹篇,从茶叶到茶物,从茶物到茶业, 展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水浮万物,玉石留止,老物件里藏着永恒的故事 锈迹斑斑的老茶罐,饱经沧桑的老茶箱,皱皱巴巴的老茶庄宣传纸……165幅彩图展示茶物细节, 有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茶物背后的传奇故事。随书附赠老茶庄价目表海报,细品茶物里的茶业百年 复刻20世纪30年代泉祥鸿记茶庄价目表随书附赠,借一张海报穿越百年,在茶物里感受茶业变迁的今与昔。 在老茶庄的价目表里,会发现龙井茶百年来的价格变化;从不同的老茶罐中,能看到时代背后的审美差异;而老茶行的广告宣传单里则藏着茶行业百年来的经营智慧…… 茶物,既是中国茶产业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承载着茶庄经营智慧、名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信息,它们是中国茶业百年发展的重要物证。知名茶文化学者杨多杰以收藏的“茶物”为对象,讲述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进而深度梳理、探讨中国茶产业的百年风云,以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变迁。 杨多杰,自媒体“多聊茶”创始人,茶文化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历代茶文献及茶文化课程教学。 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文化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 著有《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茶的品格:中国茶诗新解》《茶的味道:唐代茶诗新解》《唐茶诗钞》《凤凰单丛》《吃茶趣:中国名茶录》等。

第五名 编号:GDZPS9769 书名:《茶鉴:中国名茶知识、品鉴与茶艺》 版别: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龙主编 蓝彬 李军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18436163 定价:68.00 出版日期:202201 内容简介 《茶鉴:中国名茶知识、品鉴与茶艺》是一部实用的中国名茶品鉴宝典和茶艺全程学习指南。此书600余幅精美图片,独特的图说方式,以图鉴茶,以文识茶。名茶图谱展示干茶、茶汤、叶底,帮您识别、鉴赏、选购中国名茶。配有六大茶类冲泡参考视频。一本书窥见中国优秀茶文化。超实用、很科学、可珍藏。本书是一部实用的中国名茶品鉴指南书,全书以非茶专业人士为读者对象,挑选读者感兴趣的方面加以介绍,总体包括名茶知识、名茶图谱品鉴、名茶茶艺三部分,具体介绍了中国名茶的起源、文化、品类、特征、鉴别、赏析、茶艺、茶与健康等内容,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名茶的大众读物。其中涵盖几百幅精美图片,结合灵动的图文叙述方式,以图鉴茶,以文识茶。图片展示干茶、茶汤、叶底,帮读者识别、鉴赏、选购中国名茶。本书图片视觉效果精美、叙述精炼直达要义,适合茶叶爱好者、饮茶初试者等大众人群。 该书已授权新加坡世界文化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并向全球发行,且荣获世界美食美酒大奖首轮图书奖。 陈龙,茶书网创始人、“品茗读书会”发起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创办人。出生于有“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曾任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茶》制片人、《劳动午报 茶业品牌》副主编、《中国法治》杂志记者,现为“感德真品”茶业机构总策划、茶书网主笔、“品茗读书会”规划人。 蓝彬,陆羽《茶经》文化推广与践行者,倡导生活茶理念,对茶文化创意有研习。曾参与策划专刊《茶叶传奇》、图书《品鉴中国茶》,主持编辑了《中国茶经》(于观亭主编)、《茶鉴》、《铁观音品鉴》等图书。擅长组织与策划茶会,是“二十四节气茶会”、“名茶品鉴雅集”以及“体验民族茶俗之旅茶会”的发起人。 李军,“品茗读书会”联合发起人、副理事长;国家一级制茶师,中国茶叶博物馆特聘茶文化讲师。 茶书网以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理念,以弘扬茶文化、科普茶知识为宗旨。网站的开通弥补了茶界的一项空白,更好地服务于茶业经营者及广大茶文化爱好者。网站目前拥有上万种茶类书刊和音像制品,除经营茶文化产品、茶产品外,还(代理)出版茶类作品,而且还为茶文化爱好者提供茶类书刊、音像制品的订购和闲置茶文化书刊、音像制品的代销服务。网站的设立结束了长期以来爱茶人没有自己书店的历史。

第六名 编号:GDZPS10315 书名:《中国工夫茶道》 版别: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茶米著 书号:ISBN 9787519465179 定价:68.00 出版日期:202204 内容简介 在工夫茶的道场里,我们原以“追求一杯极致茶汤”为初衷,却在一杯茶汤中感受着茶、水、火、器的诸多变化要素,在对茶汤极致滋味的执着追求中,渐渐感觉到“极致”的追求最终可能是“梦幻泡影”,慢慢地放下执着。当工夫茶人从“自我”那个空间(茶室)走出来,重新走人大街小巷中。那无处不在的工夫茶身影,如此朴实而充满烟火气;那一刻,我们或许会明白,生活才是工夫茶真正的极致“滋味”;那一刻,我们或许会明白,若能一直葆有那颗对茶的赤诚之心,有茶的地方,皆是道场。 工夫茶,成形于清代中期闽南、广东潮州一带,具备完善的茶事系统:茶、水、火、器、烹制之法和品饮方式,“工夫”的精神一以贯之。综观当今中国,尚没有哪一个茶道体系如工夫茶这样古老且完整的。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自有其根源,那就是继承着中国历代茶事的核心精神。 茶米(郑潮彬),“茶履者”理念倡导人:“以茶为师,止于至善。”自小生长在工夫茶之乡广东潮州,习茶十数载。从泡茶、茶叶审评与审美、茶叶烘焙等,层层学习研究;对工夫茶道体系形成一定的认知和体悟。现从事工夫茶技艺的教学,以推广传播工夫茶道为宏愿。

第七名 编号:GDZPS10650 书名:《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 版别: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观合著 书号:ISBN 9787111715627 定价:89.80 出版日期:202211 内容简介 中国的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两宋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积极推广、参与,茶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达到巅峰。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多年亲身研习点茶的经验,着重对于宋朝的点茶文化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解读,包含造茶、候汤、器物及点饮四大方面,比如团饼茶的制作、末茶的研磨、如何择水、器物鉴赏及使用、皇家七汤点茶法,等等,涉及点茶的方方面面。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读,同时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插画,为我们开启了一场雪沫乳花的宋代美学体验之旅,是献给爱茶人和吃茶人的一份美好的礼物。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造、汤、席、点,和大家分享了作者多年来研习点茶的经验与资料。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内容涉及点茶历史、宋代团茶制作,再到点茶器具、烧水技能,还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七汤点茶法”的技艺。希望每一位茶友按图索骥,都能点出自己的一盏“雪沫乳花”的大宋茶汤。 观合,毕业于中国香港大学商学院,宋代点茶实践者、推广者,黄檗书院禅茶文化中心秘书长。嗜茶20余年,实体参访国内多个知名茶产区,多次游历日本、韩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美国和欧洲等国,从事茶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 近年来致力于宋代点茶的传承和复兴,依典籍、文物,访工匠、艺术家,从恢复执壶、茶盏、盏拖等器物的制作,到七汤点茶法、寺院茶礼等仪轨的研究,再到宋代古法制茶及探索六大类茶工艺与点茶的结合。2020年5月,第一个世界茶日期间,登陆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公益宣传宋代点茶。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等学府交流、讲授宋代点茶、在多种新媒体中开设科普课堂《宋代点茶小知录》。

第八名 编号:GDZPS7480 书名:《广东普洱》 版别:中国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成 桂埔芳著 书号:ISBN 9789889824372 定价:32.00 出版日期:200609 内容简介 从1957年第一块广东普洱茶饼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茶人的故去,广东最早开始研制普洱熟茶技术的那段历史也日益湮没在时光深处,越来越少人知道广东茶人曾经创造的现代普洱茶史。2005、2006年间,普洱茶市场大热,关于普洱茶的各种信息骤然增多,其中一些说法引起了80岁的老茶人张成的注意。比如提到普洱茶时只知道云南,而当时国内市场对芳村茶叶市场也有一个误解,说芳村市场有很多假货、劣货。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张成找来曾经的同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担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品质检验工作的桂埔芳,两人决定合作写一本关于广东普洱茶的书。 “张老觉得要为广东人争口气,他亲身经历了广东普洱茶那段历史。他断断续续看到的信息,觉得很多东西被人误解了,后人不知道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有历史责任要把它保存、传承下来。当时张老有严重哮喘,足不出户,他就经常发短信给我,有时晚上想起一段就发一段,第二天我再把他发来的内容录入电脑里。”回忆起当时著书的情形,桂埔芳还很为老人的精神感动。2006年,由张成口述,桂埔芳整理的《广东普洱》出版了。这本只有49页的薄薄的册子,填补了现代普洱茶历史中空白的一段。在张成老人已经故去的今天,桂埔芳带着这本书,接受了信息时报的专访。根据张成老人的介绍,传统的原料普洱茶有三千年历史,但只能作为原料不宜直接饮用,而广东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只有百年,而且其创始可谓歪打正着。广东普洱茶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身是由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晒青毛茶演变而来。云南最初并没有做熟茶的概念,广州十三行是**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云南的生茶、散茶都往广州运过来。当时由云南到广州,交通极为不便,茶叶用骡马驮运,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以上。长途跋涉,日晒雨淋,温湿交加,茶叶抵达广州后 往往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陈化变质,生茶的刺激感、涩感却发生了转化。这样的茶推出市场后,颇受消费者欢迎,引起了茶商的兴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省港澳的茶商都是紧密相关的,广州茶商在港澳开分店、分号,港澳茶商也会在广州开分店、分号,通常都是家族式经营。那时港澳销售的普洱茶都在广州、珠三角加工后供应。后来这条线被切断后,港澳茶商购进青毛茶原料就地加工,但港澳之地寸土寸金,受场地狭窄、人工昂贵的限制,无法大批生产。1953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茶叶属于统购包销的商品,全国仅有广东、福建、上海有出口经营权。因港澳茶商对普洱熟茶有出口订单的需求,1955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三人普洱茶攻关小组,开始着手进行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的研制。距离现在芳村茶贸市场仅一箭之遥的大冲口加工厂,就是当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加工普洱茶的原始基地,也是普洱熟茶生产工艺化开始的地方。 根据张成老人的回忆,广东普洱茶加工技术的研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原来普洱茶的加工是分散在民间茶商之间,以作坊式的小手工业形式操作,各自为政,互不外传。加上当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间茶商或因心存疑虑,怕做坏茶难负责任,不予合作。张成和同事们的技术攻坚只能边做边摸索。“加工普洱茶涉及水温、湿度和温度,关键工序是渥堆。广州高温潮湿,通风设备最重要。渥堆到四五十摄氏度时必须散开,否则会把茶叶烧坏。当时的车间不够用。1957年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一批普洱茶发酵急需摊晾,原来准备的场地因漏雨潮湿无法使用,趁着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春季交易会闭幕撤场的空隙,将这批茶叶装运到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茶叶下面垫竹席,四周用大马力风扇吹晾。”桂埔芳转述老人的记忆。攻坚两年后获得成功,这种技术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做出开拓性贡献。第一块广东普洱饼茶1959年面世了,张成老人一直保留着这块饼茶。经过加工后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甜,特别适合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深受欢迎。《广东普洱》提供了一些当年出口的数据,普洱茶的实际出口是从1957年开始的,到1983年跃升到居各种出口茶类的首位。除了出口,广东普洱茶在七八十年代也深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老一辈广州人认为,广东气候湿热,普洱茶由于其加工工艺后发酵的特性,茶性平和,适合广东人的体质,特别是老年人,所以有“寿星茶”、“伯公茶”之称。 桂埔芳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如今她是广州盈誉茶叶公司的高级评茶师,一直没有脱离茶业。在她的记忆中,50年代到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广东普洱茶加工工期长,从润水、渥堆到后发酵适度,摊晾,一般需时一个多月到两个月。当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两个茶厂,第一个茶厂在工业大道,以加工出口红茶和绿茶为主,第二个茶厂在东晓海印市场附近,是专为普洱茶加工、分筛、整形、拼配的第二茶厂。“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高潮,那时候我们省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比如肇庆、四会等,各地县市都在做普洱茶,尤其是肇庆搞发水很好,因为发水茶需要场地,他们那边有防空洞。二厂存放空间不够还把东晓公园下面的人防工程作为茶叶寄存的仓库。当时我是做品质检验的,经常要下厂,要跑防空洞,看到茶叶一堆一堆的。防空洞里比较阴潮,但湿度不够的时我们还要用麻袋盖上去,然后喷水。”桂埔芳回忆道。广东普洱茶早期的原料都来自云南,在50年代研制成功后,70年代,包括昆明茶厂在内的多个云南茶厂便派了专人过来广东取经学习,将技术带回云南,后来还以现代化设备加以提升。不过到了80年代,广东的技术也不轻易外传了。桂埔芳分析,广东普洱茶技术后期不再外传,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从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都属于广东独家经营,后来由于市场发展需要,原料由广东、广西、云南扩充到海南、四川、越南等。1974年,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权下放到省,更多省份有普洱茶出口。80年代后,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当时一些产茶大省出于本位考虑,阻止茶叶外流,影响了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因为商情所需,广东也开始对自己的普洱茶加工技术有了保护意识。此外,普洱茶菌类发酵会滋生一种螨虫,杀螨的技术是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合作研发的,当时普洱茶整个工艺流程包括杀螨,都属于广东的专利,不便公开。还有一个原因与出口有关。普洱茶这种菌类发酵属于有益菌,但因为茶类是食用的,有些国家首先要求几个理化指标。“按照正常程序的话,普洱茶的理化指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还是会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家要求用不同的工艺来操作。”桂埔芳解释。1984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了全省普洱茶加工现场会议,整理收集了有关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操作规程,茶机制造,仓存储旧,生化研究,防虫除螨等论文12篇,这是自有商品普洱茶以来的第一本文献,受当年客观条件所限,一直未对外发表。桂埔芳在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期间都没有看过这套文献,直到2006年她写作《广东普洱》时,曾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出口部科长的徐福祥老人把这套文献交给她保管,她才得见。如今她好好地保留着它们。 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 桂埔芳,女,195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广州盈誉茶叶有限公司经理。2008年——2013年被选拔评为享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十一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贸易、质量管理工作。持续不断以茶文化为载体,促外交、促和谐、促经贸。多年来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名优茶质量评比和茶叶知识培训工作。成功组织“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润思祁红广州推介会”,将已进入上海世博联合国使馆的润思祁门红茶,在南粤大地绽放异彩。让钟情饮茶的羊城人,享用尊品皇家祁红。近年来,多次应广东省外事办邀请为英、美、意、印等多国驻穗领使馆举办“饮茶与健康”活动,外交官员们为中国茶叶的健康功效所钦佩。应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的邀请,为广东省首届婚庆主持人培训班,授课《茶与婚礼》。将中国五千年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婚礼相融和,以古朴的茶叶为媒,向年轻一代倡导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应广州电视台G4、日本福冈电视台RKB组邀请,录制“外国朋友看广州”专辑,将广州的茶食、茶趣、茶人融入2010亚运盛事。

第九名 编号:GDZPS7411 书名:《日本茶味》 版别: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日]奥田正造 柳宗悦等著 正向远选译 书号:ISBN 9787309135558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1808 内容简介 在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而又有发扬光大,它既是休闲文化,更是审美文化。作为审美文化集中体现了“侘”即诗意栖居的美学。“茶味”隐含中日本文化的真髓和真味。本书精选翻译了日本古今日本茶道及茶文化的七种名著,即山上宗二《山上宗二记》、南坊宗启《南坊录》、武野绍鸥《绍鸥侘之文》、寂安宗泽《禅茶录》、奥田正造《茶味》、铃木大拙《禅与茶道》、 冈仓天心《茶之书》。除铃木大拙和冈仓天心的两篇为复译外,其余均是古典著作,并系首次翻译。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日本民艺之父”。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整理、研究。他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他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1934年设立日本民艺协会。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勋人物”荣誉称号。出版有《柳宗悦全集》等著作。日本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悦先生功不可没。

第十名 编号:GDZPS12195 书名:《茶艺师试题库: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 版别: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马淳沂 林晓虹 周爱东主编 书号:ISBN 9787111784494 定价:49.80 出版日期:2025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 职业技能标准 茶艺师》(2018 年版)为指导,介绍 题库的命题思路、考核形式,并给出大量试题供参考。本书分为考核指导、理论与操作技能考试要求、理论知识考核指导、操作技能考核指导、论文和技术总结、模拟试卷等几部分。其中,理论知识模拟试卷附有答案,操作技能模拟试卷附有评分标准。 本书可作为相应等级的茶艺师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考前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各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部门、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以及茶艺师培训班等级认定考核命题的参考书。 扫描书中二维码,获取 多理论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以及操作技能模拟试卷及评分标准。 马淳沂,镇江雨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镇江市中艺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具备 评茶师、茶艺技师职业资格,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和“江苏技能大师”荣誉称号。主持研发的“甘露翠螺”茶加工方法获得 发明专利授权和 星火计划立项,荣获镇江市科技进步奖。担任茶艺师和评茶师、制茶师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考评员,历任全国、省、市茶相关工种职业技能大赛裁判员。 林晓虹,浙江大学农业硕士,具备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技师、国家茶艺竞赛裁判员、国家评茶竞赛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茶艺&评茶)高级考评员资格,历任国际武林斗茶大赛裁判、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裁判、国家茶馆等级评定高级培训讲师,同时是益健源茶业联合创始人、晓茗道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周爱东,扬州大学教师,从事茶文化与茶艺教学22年,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评茶技师、茶艺师高级考评员。江苏省茶文化讲师团成员,扬州市作家协会成员、扬州市休闲商会理事、扬州市茶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多次担任省市级茶艺大赛裁判。 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 中担任编审委员会委员。出版的相关教材及专著有《茶艺赏析》《茶馆经营管理实务》 《扬州饮食史话》,并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